2017上半年书单

2017上半年书单


千里万卷。


  • 《硬派健身》
  • 《人类简史》
  • 《腾讯传》
  • 《创京东》
  • 《毛泽东传》
  • 《人民的名义》
  • 《我与地坛》
  • 《鱼羊野史》
  • 《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参与感》
  • 《人类群星闪耀时》
  • 《嫌疑人X的献身》
  • 《以色列:一个国家的诞生》
  • 《以色列2:在危机中生存》
  •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
  • 《近忧远虑》

《硬派健身》

最早看到斌卡是在知乎上的答题。这本书的主题的减肥篇。从理论和实际出发为读者提供相对应的对策。印象最深的是我一直做的深蹲的方法都是错的。而且我也从这里明白了一个道理:管住嘴,迈开腿;七分吃,三分动。这才是减重的真理!消耗大于输出才是减重唯一的标准。而且吃真的很重要,不是少吃,而是会吃。两个月瘦了快二十斤,学习的也很多。这个要说起来感觉能说一篇新文章。嗯,坚持也很重要!我的flag也没倒!

《人类简史》

这是本好书,值得花时间再去细读,颠覆了许多以前的观点。
高中物理老师说过的话,我们为什么要学物理?就是要用现有的东西去推测未来。
学校学习都是潜移默化。现在受力分析估计已经不会了,但是老师的这话我就记住了,还觉得越来越有道理。

部分书摘


1.因为一旦人们发现历史能证明乐无常态而知足常乐,发现我们过去对快乐的历史认知可能都是错的,发现对快感的执着追求可能只会适得其反地导致痛苦,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走向对自己的真正理解,也就可能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了。


2.所以,究竟智人是怎么跨过这个门槛值,最后创造出了有数万居民的城市、有上亿人口的帝国?这里的秘密很可能就在于虚构的故事。就算是大批互不相识的人,只要同样相信某个故事,就能共同合作。


3.人类和黑猩猩之间真正不同的地方就在于那些虚构的故事,它像胶水一样把千千万万的个人、家庭和群体结合在一起。这种胶水,让我们成了万物的主宰。


4.种种想让生活变得轻松的努力,反而给人带来无穷的麻烦;而且这可不是史上的最后一次。就算今天,仍然如此。有多少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投身大企业、从事各种劳心劳力的工作,发誓要努力赚钱,好在35岁就退休,去从事他们真正有兴趣的事业?但等他们到了35岁,却发现自己背着巨额贷款,要付子女的学费,要养在高级住宅区的豪宅,每家得有两部车,而且觉得生活里不能没有高级红酒和国外的假期。他们该怎么做?他们会放下一切,回去野外采果子挖树根吗?当然不可能,而是加倍努力,继续把自己累得半死。


5.人际关系和政治对立都是长期的事,无论报恩或报仇,常常都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然而,在狩猎和采集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里,要做这种长期规划就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但说来也有趣,这让采集者省下了许多不必要的忧虑。毕竟,如果是那些无法影响的事,就算担心也没用。


6.历史只告诉了我们极少数的人在做些什么,而其他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


7.支持它们的社会规范既不是人类自然的天性本能,也不是人际的交流关系,而是他们都相信着共同的虚构神话故事。


8.伏尔泰就曾说:“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神,但可别告诉我的仆人,免得他半夜偷偷把我宰了。”


9.一如古埃及精英分子,现在大多数人一生汲汲营营,也都是想盖起某种金字塔,只不过这些金字塔在不同文化里会有不同的名字、形体和规模罢了。


10.自从法国大革命之后,全球人民逐渐同意“自由”和“平等”都是基本的价值观。然而这两者根本就互相抵触!想要确保“平等”,就得限制住那些较突出的人;而要人人都能“自由”,也就必然影响所有人的平等。


11.自从法国大革命之后,全球人民逐渐同意“自由”和“平等”都是基本的价值观。然而这两者根本就互相抵触!想要确保“平等”,就得限制住那些较突出的人;而要人人都能“自由”,也就必然影响所有人的平等。


12.某些社会的解决方式,就是建立起集中的以物易物系统,分别从各个专业的农夫和制造商那里取得产品,再统一分配到最需要的人手上。这种社会规模最大、名声最著的就是苏联;不过最后可以说是凄惨收场。原本声称要让人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但结果是“各尽所能的最小值,各抢所需的最大值”


13.金钱正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


14.所有人类创造的信念系统之中,只有金钱能够跨越几乎所有文化鸿沟,不会因为宗教、性别、种族、年龄或性取向而有所歧视。也多亏有了金钱制度,才让人就算互不相识、不清楚对方人品,也能携手合作。


15.现代西方认为所谓公义的世界应该是由各个独立的民族国家组成,但古代中国的概念却正好相反,认为政治分裂的时代不仅动荡不安,而且公义不行。这种看法对中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每次一个帝国朝代崩溃,这种政治理论主流就让各方竞逐的势力不安于各自为政,而一心追求统一。而且事实证明,最后总能统一,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16.我们看到有几百万虔诚的基督徒、穆斯林和犹太人居然能够相信既有全能的神,又有独立行事的魔鬼,倒也不用太过惊讶。更有甚者,无数的基督徒、穆斯林和犹太人居然还能想象善神需要人类的协助,好与魔鬼对抗,由此再推导引发了圣战和十字军东征。


17.释迦牟尼认为,人遇到事情通常就会产生欲念,而欲念总是会造成不满。遇到不喜欢的事,就想躲开;遇到喜欢的事,就想维持并增加这份愉快。但正因如此,人心就永远不满、永远不安。这点在碰上不悦的时候格外明显,像是感觉疼痛的时候,只要疼痛持续,我们就一直感到不满,用尽办法想要解决。然而,就算是遇上欢乐的事,我们也从不会真正满足,而是一直担心这种欢乐终将结束或是无法再持续或增强。有些人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爱情,但等到真的找着了爱情,却还是不满足。有的开始整天担心对方可能会离开;有的又觉得自己太过屈就,应该再找更好的人。


18.释迦牟尼找到一种方法可以跳出这种恶性循环。在事物带来快乐或痛苦的时候,重点是要看清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着重在它带来的感受,于是就能不再为此所困。虽然感受悲伤,但不要希望悲伤结束,于是虽然仍有悲伤,也能不再为此而困。即使仍然悲伤,也是一种丰硕的经验。虽然感受快乐,但不要希望快乐继续,于是虽然仍有快乐,也能不失去心中的平静。


19.释迦牟尼将冥想落实在各种道德规范上,好让信众更能专注在实际的感受,而不会落入各种欲求和幻想之中。他要求信众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因为这些作为一定会让欲望如野火燎原,而一心追求权力、感官享受或财富。等到这些火焰彻底扑灭,原本的欲求就换成了圆满和寂静,称为涅槃(梵文的原义就是“熄灭”)。达到涅槃,也就是解脱了所有苦痛,能够无比清晰地感受身边的现实,没有什么幻想和幻象。虽然人们很有可能还是会遇到苦痛,但苦痛已经不再能影响他们。毕竟,无欲则无苦。


20.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未来的可能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21.在公元1500年,人类还被局限在地面上。虽然可以盖起高塔、爬上高山,但天空仍然是专属于飞鸟、天使和神的领域。而到了1969年7月20日,人类登陆月球。这不只是一项历史成就,更是一项演化上甚至是宇宙间的壮举。在过去40亿年演化期间,没有任何生物能够离开地球大气层,更不用谈要在月球上留下手印或足迹。
在地球上,微生物占了全部有机体大约99.99%,但人类要到非常晚近,才对微生物有所认识。这并不是因为微生物与我们无关,相反的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数十亿个单细胞生物,而且还不只是搭搭便车的关系。微生物可以说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也是最致命的敌人。有些微生物可以帮助消化、健胃整肠,而有些则会导致疾病、造成感染。一直要到1674年,才有人第一次真正看见了微生物。当时安东·冯·列文虎克(Anton van Leeuwenhoek)自制了一台显微镜,用来观察一滴水,他看到里面有许多小生物动个不停,这让他大吃一惊。在随后的300年间,人类才开始认识了许许多多的微生物物种。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能够治疗大多数由微生物造成的致命传染病,也能够将微生物用于医疗和产业用途。像是我们可以用细菌来制造药物、生物燃料,或是杀死寄生虫。


22.你觉得这些帝国就是邪恶的怪物,在全球各地四处散播死亡、压迫和歧视吗?随便把他们的罪行列出来,就足以编成一部百科全书了。你觉得这些帝国其实为属民提供了新的医药、更佳的经济环境、更多的安全吗?随便把他们的成就列出来,也足以编成另一部百科全书。正因为帝国与科学密切合作,就让它们有了如此强大的力量,能让整个世界大为改观;也是因为如此,我们很难简单断言它们究竟是善是恶。正是帝国创造了我们所认识的世界,而且,其中还包含我们用以判断世界的意识形态。


23.对快乐与否的影响,家庭和社群要比金钱和健康来得重要。


《腾讯传》

立志成为一位优秀码农的我当然对腾讯的发家史很感兴趣。
没有一种成功的是不努力的。运气真的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有很多话想说,但是还觉得应该做好自己现在的事情。
踏实,坚韧,高瞻远瞩。实用的道理往往最简单。

部分书摘


1.“Pony喜欢开长会,每一个议题提出后,他都不会先表态,而是想要听到每一个人的态度和意见,所以会议往往开得很漫长。”


2.此时的马化腾,还没有学会如何在公众面前表现幽默感。在接受采访时,他除了描绘腾讯的“远大前程”之外,重点介绍了上个月25日推出的QQ新版本。在这个升级版本中,第一次出现了群聊功能。
这个功能的灵感来自于腾讯内部的“饭友团”文化。那时候,腾讯内部存在很多“饭友团”,中午下班前大家通过邮件讨论并决定午餐如何解决,由于邮件存在延迟,且回复意见比较混乱,很难迅速达成一致意见,经常还会出现人员遗漏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便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设想:“能不能在QQ上面建立一个固定的人员列表,列表中人员可以同时参与即时讨论呢?”


3.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充满了压抑感的等级社会,它既表现在宗族的内部,也体现在公共社会层面,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战战兢兢,情感生活十分苍白和乏味。而虚拟社区的出现,如同一个突然出现的新世界,让压抑日久的人们可以戴着面具,实现一次不需要节制的狂欢。中国人在现实中的含蓄与在虚拟中的狂放构成了一个十分鲜明和讽刺性的反差。


4.从此以后,产品经理制被确立了下来,“谁提出,谁执行”“一旦做大,独立成军”成为腾讯内部不成文的规定。这一新模式无形中造就了“赛马机制”,我们将看到,后来为腾讯带来众多“意外”的创新,如QQ空间、QQ游戏乃至微信,都不是顶层规划的结果,而是来自基层的业务单元的独立作业。工程师文化与产品经理制在内在的驱动力上有天然的冲突性,然而,却在腾讯实现了无缝融合。


5.在一次飞行旅途中,筋疲力尽的刘炽平闭目斜躺在座位上,邻座的陈一丹突然把他拍醒,提出一个邀请:“喂,你愿意加入腾讯吗?”在上市筹备过程中,刘炽平的聪明、坚毅和快速学习能力得到了腾讯创始人团队的一致认可,“土鳖+洋龟”结合产生的化学作用更是值得期待。


6.在2004年6月的那场记者见面会上,丁磊还带来一个爆炸性的武器,他宣称网易已研制成功一款类似于Skype的即时语音沟通工具,“我们真正的突破点是在任何环境下均可通信,语音质量达到了GSM的质量,下一版本我们的语音通信质量会超过电话的通信质量。网易在实验网中已完全通过测试,跟传统电话互通在技术上完全没问题。而且现在这个版本的泡泡已有这样的功能,软件已装在里面了,只要政策允许就可推出”。这是一个值得被记录下来的事实,它表明,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早在2004年就完成了即时语音通信上的重大突破,若非遭到国有的电信运营商的蛮横阻挠,2011年的微信将早出生7年,而且这个机会应该属于丁磊的网易。


7.紧盯市场动态,以最快的方式复制成功者模式,利用QQ用户优势进行后发超越。


8.“后发是最稳妥的方式”


9.“高级别的文明体从来都是在异常困难而非异常优越的环境中降生的。挑战越大,刺激越强”。


10.“Don’t make me think!”


11.创新亦非来自于实验室,而是市场的不断变换的需求。


12.“成功的秘诀,在于把自己的脚放入他人的鞋子里,进而用他人的角度来考虑事物,服务就是这样的精神,站在客人的立场去看整个世界。”


13.任何产品都有核心功能,其宗旨就是能帮助到用户,解决用户某一方面的需求,如节省时间、解决问题、提升效率等。核心能力要做到极致。要多想如何通过技术实现差异化,让人家做不到,或通过一年半载才能追上。


14.我们希望的产品经理是非常资深的,最好是由做过前端、后端开发的技术研发人员晋升而来。


15.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


16.“挑战者必须找到不同于领先者的新竞争方式以取得成功”


17.张小龙指尖夹着KENT牌香烟,在自己的腾讯微博上打下了一行烟雾缭绕的“心情”:我对iPhone 5的唯一期待是,像iPad(3G)一样,不支持电话功能。这样,我少了电话费,但你可以用kik跟我短信,用Google Voice跟我通话,用Facetime跟我视频。


18.“如果你说我是错的,你要证明你是对的。”


《创京东》

如果说BAT都有种种光环,那么京东绝对算上是逆袭的了。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部分书摘


1.过去京东的唯一推广方式就是给用户打折,那是赚今天的钱;打广告则是赚明天的钱。


2.京东的策略就是,我是老大,我有钱,你没钱,咱们就耗着,耗到市场不好的时候,你们没钱就得死。


3.在京东董事会,要么你说服我,要么我说服你,如果谁也不能说服谁,就投票。9个席位,刘强东代表5席。


4.身在历史潮流中,不允许犹豫,快速决策比决策正确与否更重要。


5.人的本性是向善的,总愿意往好的方向发展,就看企业给不给他这样的土壤。如果给他良好的平台,人会有积极、正向的行动;如果平台糟糕,做出来的绩效不被认可,就有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


6.电商要颠覆渠道格局,至少要占30%。最后一公里的配售解决了,局就破了。


7.中国教育让刘强东从小养成寻找唯一答案的思维方式:黑与白、好与坏、对与错。


8.他原来是要做一件事,先找合适的人来做,实在找不到就自己做;现在是先想找什么样的人,这些人会思考什么是对的事,如何把它做好。


9.腾讯从2004年开始做拍拍网,在时间上没有落后阿里巴巴多少,但两者的决心是天壤之别。那时候,淘宝是阿里巴巴的全部未来,阿里巴巴会调动最好最多的资源;而腾讯只是觉得是个机会,做好了很好,做不好也不影响大局。


10.总结电商未来三大趋势或者三大利润增长点,无非三个,生鲜、跨境电商、O2O。


《毛泽东传》

一代伟人,有功有过。

对于毛主席我无法评价,但是伟大是必然的。虽然是一本由外国人写的传记。但是作者的思路和翻译的文笔都堪称经典。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为几亿人的神,最终又回到了人的本位。毛主席惊世骇俗却也无法超发脱俗。里面很多简单叙述仔细琢磨,都是经过了深刻的思考才能表达的人生哲学。  

其实还是有一些疑问的,人真的只有断了七情六欲才能成大事吗?  
发现书中的一个细节。他的第一任妻子杨开慧带着孩子在老家,在没有离婚的情况下他在井冈山娶了贺子珍,后来贺子珍精神出问题被送去治疗,又在没有离婚的情况在延安下娶了江青。他的孩子们也没有得到童年应有的父爱。这究竟是怎么的一种性格。

部分书摘


1.“记下随时产生的想法,自由地表达我们想到的东西,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


2.“世界上有两种人,”有一天毛泽东对萧三说,“一种人善于做具体事情,一种人善于做组织工作。前者要多于后者。但是,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


3.毛泽东在一次集会上发表演说,主题是“使用国货,抵制日货”,完全不顾中国产品不能满足人民需要这一事实。他组织了女生小队(从一开始他就把妇女纳入了湖南学生联合会的核心组织之中)去检查长沙的商店,声色俱厉地警告店主们毁掉日本的进口货。


4.他组织工会,发动了十多次重要罢工。他还不时地悄悄成立新的党小组。工作很有成效,两年之内在湖南成立了拥有5万工人的20个工会。经过仔细和谨慎挑选的湖南中共基层党员,从1921年年中的10名,猛增到一年后的123名。每当一个新工会建立起来,毛泽东就设法安插一个中共干部做它的书记。


5.在1946年,国民党占有中国南方的全部以及贫瘠的、人烟稀少的遥远西部。共产党在北方势力强大。毛泽东的部队在人力上是蒋介石的三分之一,在武器上是五分之一。
注:这里想到高晓松讲到的一个历史规律:历史的大概率事件,都是某个政权从北方开始统一全国。  


《人民的名义》

被改编的电视剧大火,而书里写的却更加深刻。
想到上一本书里毛主席晚年的思想:这不是一个物质的世界,唯物并不显得那么真理,而是一个人与人关系的世界。

部分书摘


1.人在倒霉时,才懂得友谊的可贵。


2.能力之外的一切资本都等于零!


3.”油气集团是国家的,全民所有制,全民所有就是全民没有!”


4.世事开始变得多少有些陌生,也许是人与人的关系改变了。


5.这位省委书记难啊,领导着一个六千万人的大省,相当于欧洲一个大国,他要不疲惫而是活得轻松愉快,反倒让人奇怪了。


6.好在我们党已经醒了,现在收拾世道人心还来得及.


《我与地坛》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初始史铁生在初中。这次才算是全部读完。整本书的思辨能力真的是太强大了。
描写他与母亲的种种画面,真的是刺痛我心了。
被身残的悲痛笼罩而忽略母亲的“愧疚”。必须活下去的“无奈”,天地间孓然苍凉的“孤寂”。

部分书摘


1.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2.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儿?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注:对未发生的事情毋需忧虑,因为还有可以努力的机会;对一定会发生的事情也毋需忧虑,因为它迟早要来。


3.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4.那些年我们俩常一起在这园子里待到天黑,开怀痛骂,骂完沉默着回家,分手时再互相叮嘱: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5.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吗要写作。


《鱼羊野史》

《鱼羊野史》这本书是我最近一段时间看的,作者高晓松,书大概有1400多页,类似于每天一个小故事,适合睡前读一读。从《晓说》到《晓松奇谈》再到优酷新开的《晓说》,以及这本书,都能展示出高晓松极高的造诣。关于他的家庭,折射出近代的一些变迁。从脱口秀到这本书,矮大紧总是能以一种新的角度去看一些事情,反而觉得很有趣。关于历史,关于人类以及这个世界上其他有趣的事情。印象最深的是《晓松奇谈》里的《胜利下的阴影》,另一个角度去看二战和战争,战争和胜利都很触目惊心。这本书历史和艺术涉猎都非常之广泛和有趣,但是某些方面确实也有偏差。总之,还是要接着和矮大紧老师学习的。

部分书摘


1.燕大的校训是“因自由,得真理,以服务”。大学不该是一个职业培训班,不是为了毕业找一工作,大学是让国家相信真理的最后阵地。


2.当时北京要拆城墙,由北京市副市长、原清华历史学教授吴晗先生来主持,谦谦君子梁先生听到这个消息默默哭泣,而林先生指着吴晗破口大骂:“你们拆去的是真古董!你们迟早会后悔的,到时候你们要盖的是假古董。而且你是历史学教授,你知道什么是历史,这么多年的历史毁于一旦!”


3.“老兵不死,只是慢慢消失。”


4.美国人是全世界最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民,很少有这种壁垒观念,也没说IBM被中国并购就不买这个产品了。


5.其实学校就是这样,读书的时候,你并没有觉得这个学校有多么美好,但是你来到社会上,尤其到了四十岁,你才慢慢觉得学校带给你的东西真的很多


6.泰国在二战中也加入了轴心国,由于它既不骁勇也不善战,虽然加入了轴心国,但也没作什么恶,没犯下什么反人类的罪行,所以大家也没把它怎么样。二战之后它又恢复了“暹罗”这个名字,但是到了1949年的这一天,民族主义战争爆发了,又改名叫“泰国”。


7.历朝历代统一基本上都是北方统一南方,秦,晋,隋,元,清,当然还有我朝。明是唯一一个从南打到北,统一中原的王朝,不过有明一朝一直受到北元的骚扰,也可以说,并没有完成全国统一。所以,王师北定中原基本上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8.小说的最后还描写雨连续下了四个月,住在树下的人身上都长了青苔。这种描述让你觉得整个人生、整个生活不但是孤独的,而且是远离人群的。


9.艺术和科学是人类最重要的两条平行线,一直是你追我赶地在向前发展。今天的这个时代是科技远远领先的时代,而艺术经常会在科学遇到阻碍的时候有较快发展,比如在战争等对人类造成重大伤害之后,科技的发展会暂时停下来,而艺术的发展就会追上去。


10.经常也突然就没掉了活着的意愿和意思。
那些接近星空的人是会明了着选择结束生命,完成自己亲手处理的意愿吧。于他们自己来说,并非灰色。
注:持续保持输出本身就是一种消耗。


11.在近代化的进程中,原本我们可以启动得更早,却都落在日本的后面,这就是酿成另一场更大的悲剧——甲午战争的惨败的一大原因。人生如大国决策,关键时刻,面临多项选择。或照本宣科,或行出自己的车辙。若骄奢,不尽早褪去青涩,便必落马于曲折。


12.当时红星签了一个叫许巍的歌手,之前谁都没听说过这个人,只知道他来自西安。我们那时对西安有一种特别美好的想象,因为大家知道西安来的张楚、西安来的郑钧,现在西安又来了一个人,所以都特别感兴趣,于是好多人就跑到“旅游棚”里去听他唱歌。


13.1976年是中国的多事之秋,我们的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都是在那一年去世的,再加上唐山大地震,这应该是新中国历史上最惨痛的一年吧。





就这些吧。读书是闲暇时间的乐趣,是消耗时间的“毒品”。
看到知乎上一个问题,”读书的意义是什么?”下面的高票回答,觉得很棒,分享引用。

杨绛先生的父亲有一次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
父亲笑了,说:“我也这样。”
很多人都爱追问读书的意义、读书的用处,其实真正手边不离书的人,很少这样问。因为读书对于真正爱书的人来讲,就如同吃饭睡觉,必须却也凡常,没什么特别需要追问的意义和用处。读书就读书,可以体验乐趣,但不必去强调意义。不读书就不读书,一点儿也不丢人,人各有追求、各有所爱,很正常,但是不必去强调你是为什么才不读书(累、没时间、没精力、家里地方小没地儿摆书…)也更不要去否定读书这件事本身。真正离不开书的人,书就是很平常的生活必需,没什么特别的意义,就像人处在什么境况下都会去吃饭睡觉,饭上餐桌,你落座,拿起筷子之前大概不会去特别地思考一下“我为什么吃饭?吃完了还要排泄,那么吃饭到底有用没用?吃饭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我吃了这一口我能得到什么,下一口又能收获什么?” 读书也是这样,如果必须问一个意义,那么于爱她的人来说,她最重要的意义或许就是“陪伴”以及“丰富”,手边有书,就永远不孤独、不乏味,书里有比眼睛里更生动的世界。世间许多事从来都如此,当我们执着追寻它的意义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它所能带给我们的最珍贵的东西。

谢谢你请我吃糖果!